扫码登录
9 月 22 日,联发科发布的天玑 9500 旗舰芯片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焦点事件。这款采用第三代 3nm 制程的芯片,通过全大核架构设计实现了性能与功耗的精准平衡:1 个 4.21GHz C1-Ultra 超大核搭配 3 个 C1-Premium 超大核、4 个 C1-Pro 大核的 CPU 组合,使单核性能较上一代提升 32%,而峰值功耗降低 55%。其搭载的 G1-Ultra GPU 更将光线追踪性能提升 119%,为移动设备带来主机级游戏画质。
AI 能力的跃升成为天玑 9500 的核心竞争力。该芯片集成超性能与超能效双 NPU,其中超性能 NPU 990 的峰值算力提升 111%,率先支持 4K 高清文生图和 BitNet 1.5 8bit 大模型运算,通过模型量化技术将存储需求降低 40% 以上;超能效 NPU 则采用存算一体架构,实现 AI 模型常驻运行而不增加设备功耗。这种双 NPU 设计完美适配了端侧生成式 AI 的需求 —— 既能处理复杂多模态任务,又能支撑轻量化智能功能的实时响应。
终端厂商的积极跟进印证了芯片的市场价值。vivo X300 系列已确定首发天玑 9500,其安兔兔跑分突破 410 万分,OPPO Find X9 系列也已纳入搭载计划,预计 2025 年第四季度消费者即可体验到新一代终端算力。
在工业与物联网领域,后摩智能 7 月发布的漫界 ®M50 芯片正掀起边缘算力革命。这款专为端边场景设计的 AI 芯片,通过第二代 SRAM-CIM 双端口存算架构,将计算单元与存储单元深度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冯・诺依曼架构 “数据搬运” 的功耗难题。其实现 160TOPS@INT8 算力的同时,典型功耗仅 10W,相当于普通手机快充功率,能效比达到传统架构的 5-10 倍。
M50 芯片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153.6GB/s 的内存带宽支撑 70B 参数大模型本地运行,自主研发的 “天璇” IPU 架构可提供 160% 弹性加速,48GB 大内存满足多模态数据处理需求。基于该芯片的力擎™M.2 卡、计算盒子等产品,已在多个场景实现落地:消费终端中,笔记本电脑可离线完成智能交互与内容生成;工业场景里,产线质检设备通过本地算力实现毫秒级缺陷识别;智能办公领域,断网状态下的会议系统仍能完成多语种翻译与纪要生成。
边缘算力的爆发在 ELEXCON 2025 展会上得到印证。展会上,NVIDIA Jetson Thor 平台与成都华微电子的 RISC-V 超低功耗 MCU 形成互补:前者以 2070 FP4 TFLOPS 算力支撑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适配物流车等低速无人场景;后者则面向可穿戴设备与脑机接口,以极致功耗控制拓展 AI 应用边界。这种 “高性能与轻量化并存” 的边缘算力生态,正加速 AI 从云端向物理世界渗透。
芯片产业的深层变革来自架构创新与生态开放。中国报告大厅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开源架构芯片普及率已达 37%,其中 RISC-V 指令集占比超 60%。这种开源趋势打破了传统架构的垄断:开发者可直接获取芯片设计规格与参考模型,使研发周期缩短 50%;标准化接口更推动硬件组合的指数级扩展,32 芯片基础单元可无缝拼接成千节点集群。
小芯片(Chiplet)技术成为开源生态的重要支撑。采用 UCIe 标准的模块化芯片系统已实现 2000 颗芯片协同工作,支持百万级核心并行计算,使超大规模 AI 模型训练成本降低 30%。某头部企业推出的 “空芯基板” 方案,通过标准化测试与互连 IP 库,进一步降低了客户定制门槛,推动芯片升级周期从 18 个月压缩至 9 个月。
全栈开放正在成为头部企业的竞争新焦点。厂商通过开放编译器、运行时环境及底层驱动,搭配订阅制算力服务,使初创公司可低成本获取 10PB 级算力资源。这种 “硬件模块化 + 软件开源化” 的模式,正在重构芯片产业的价值链条 —— 从单一硬件销售转向 “算力 + 服务” 的生态盈利。
架构革新与技术突破正重塑全球芯片市场格局。在数据中心领域,RISC-V 架构 AI 处理器已占据 32% 的加速卡市场份额,预计 2026 年将突破 50%;消费电子端,联发科天玑 9500 的发布使 3nm 制程芯片进入量产阶段,与高通、苹果形成三足鼎立;边缘计算市场则涌现出后摩智能等中国初创企业,凭借存算一体技术在细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行业数据显示,2025 年 AI 专用芯片已占据服务器采购份额的 45%,全球 AI 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以 58% 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至 2028 年。这种高速增长背后,是技术民主化带来的创新活力 —— 开源架构降低了进入门槛,存算一体等新技术路线提供了换道超车机会,模块化设计则加速了技术落地。
从应用价值看,端边 AI 芯片的突破正在解锁新场景:消费电子的本地大模型交互、工业领域的实时质检决策、智能汽车的车规级算力支撑,这些场景的落地不仅重构了终端产品形态,更推动 AI 从 “云端赋能” 走向 “全域智能”。正如业内专家所言,2025 年的芯片革命不是单点技术的胜利,而是架构创新、生态开放与场景需求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它正在为智能计算的普惠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