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登录
8 月 28 日,逻辑比特科技参与的联合团队在《Nature》发表重磅研究,其研发的 “天目 2 号” 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实现了突破性的 “热” 拓扑边缘态。这一成果颠覆了传统认知 ——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能保护量子信息的拓扑边缘态仅能在绝对零度的理想环境中稳定存在,而 “天目 2 号” 通过 100 个粒子的二聚化链设计,在存在热激发的有限温体系中,仍将边缘态寿命维持在零温水平。“这相当于给量子信息加了道‘护城河’,” 团队负责人解释,新型拓扑态对局部扰动的抵御能力,为解决量子计算 “噪声敏感” 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支撑这一突破的还有国产化测控体系的成熟。团队自研的百比特量子测控系统实现了 100 比特同步高保真度操控,这是国内首次达成该量级的精准控制,且模块化设计预留了上千比特的扩展空间。业内人士指出,在超导路线上,中美技术差距已缩小至两年左右,“天目 2 号” 的比特数与相干时间等核心指标已不逊于谷歌旗舰产品。
几乎同时,谷歌于 9 月 22 日公布的 Willow 量子芯片同样引发震动。这款芯片创造了 “5 分钟完成超算 10²⁵年任务” 的基准测试纪录,更关键的是其突破了错误率瓶颈 —— 逻辑量子位规模扩大时,错误率实现指数级降低,每增加一次逻辑位大小,错误率便减半。这一特性使量子计算向 “每 1000 万步仅 1 次错误” 的实用化目标迈进,被《Nature》审稿人称为 “可扩展逻辑量子比特最可信的原型”。
尽管谷歌的测试仍局限于基准任务,尚未在实际应用中超越经典计算机,但两大突破已勾勒出量子计算的产业化路径。目前中美竞争聚焦超导路线:美国以谷歌、IBM 为核心构建生态,中国则形成浙大系与中科大系的第一梯队。逻辑比特科技负责人透露,依托国内产业链优势,中国团队有望在工程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从应用前景看,量子计算已明确瞄准 B 端与 G 端市场。在气候模拟、药物分子设计、金融资产优化等场景,多家机构已启动试点。业内预测,随着 “热拓扑” 与 “低误差” 技术的落地,2027 年前量子计算有望在特定领域实现商业化价值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