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登录
9 月 25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庆祝大会如期举行。七十年栉风沐雨,这片广袤土地的蜕变不仅藏在城乡变迁的画卷里,更写在一群年轻人用科技改写传统的故事中。昔日以石油闻名的克拉玛依,如今已悄然转型为 “数字算力高地”,越来越多新疆青年带着技术回到家乡,在牧场、油田、课堂间播撒创新火种,让 “传统” 与 “未来” 撞出别样火花。
“100 多只羊得救时,牧民握着手机的手都在抖。” 回忆起今年 2 月的紧急救助,余江华仍难掩激动。他带领的团队全是土生土长的克拉玛依人,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 —— 这群本该深耕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的年轻人,却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的草原。他们研发的畜牧服务 App,成了牧民的 “掌上兽医站”:博乐市的牧民曾通过 App 连线 500 公里外的乌鲁木齐专家,实时上传羊只症状、接收诊疗方案,最终避免了 8 万元的养殖损失。“不是我们选择了畜牧业,是家乡的需要选择了我们。” 余江华说,用技术帮牧民少受损失,这份自豪感比任何成就都珍贵。
在克拉玛依的油田厂区,一台焊接机器人正灵活地攀上数层楼高的储油罐,精准完成焊接作业 —— 这是新疆青年为传统石油行业注入的 “科技基因”。“老一辈用双手丈量油田,我们要用新工具守护这份事业。”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一级工程师张成杰坦言,如今越来越多年轻技术者扎根油田,他们研发的智能设备不仅能在高危环境中替代人工,还能将焊接精度提升 30%、效率提高 50%,让 “石油之城” 的工业血脉在数字时代持续沸腾。
科技的温度,还传到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的课堂上。生物教师马兰总在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敢开口、愿互动?她联合企业研发的 AI 语音答题器,给出了答案 —— 学生们同时语音作答,系统实时转写文字并投屏展示,哪怕是内向的孩子,想法也能清晰呈现在全班面前。“以前课堂是‘少数人的发言会’,现在是‘每个人的思想碰撞’。” 马兰笑着说,看着学生们眼里的光,她愈发觉得 “AI 时代的老师,真的很酷”,而这份 “酷”,正让克拉玛依的课堂离未来更近。
从牧场的 “云端问诊” 到油田的智能设备,从课堂的 AI 互动到克拉玛依的 “算力高地” 建设,新疆青年正用技术撕开传统行业的 “边界”:他们让草原牧民连接起远方的专家,让老油田焕发新活力,让课堂变成创新的小天地。正如克拉玛依人工智能应用大赛上,那些年轻人自信展示成果的模样 —— 他们不仅在改变自己的人生,更在以青春之力,让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跟上 “AI 时代” 的脚步,让家乡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模样。